《开显解脱道明灯》
第37课
摘录
静虑度分二:宣说需舍弃禅定违品之理趣、真实禅定
宣说需舍弃禅定违品之理趣:
《广大游舞经》云:“贪欲非善呵责处,我弃如同腐脓涕。”
经中讲,一切贪欲皆为诸善士共同呵责之处,我们应该舍弃这些贪欲,就像舍弃腐烂物、脓血唾涕等一样,我们不会欢欢喜喜地将这些废弃物抓在手里,肯定会攘臂而扔之。同样,对于贪欲,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它的本质,不应去追逐,应视同极其不净物一般舍弃。因此,对于自己的财产、受用、衣服、饮食等等所有这些贪欲处,我们不应如此贪执,应该尽量培养能够轻而易举舍弃贪欲的品质。
《亲友书》云:“一切妙欲生祸殃,佛说如同木鳖子。”如是集聚者是散离之有法,贪欲乃为一切过患之渊薮,虽然获得亦不会满足,增长悭吝与敌盗等,最后被对手夺取,与解脱背道而驰,为圣者呵责。
《亲友书》中讲,所有的任何妙欲,一个不落地都会产生祸殃。“木鳖子”是一种会结果实的好看的植物,果实外表看着非常鲜美,却不可取食,一旦食用即会断命。对于妙欲,虽然享受时非常安乐,但是它会将我们拖入无边的痛苦深渊。一切的集聚者,比如寺院、家族、或很多集聚之处,都可能是让我们的善法丧失之地。
贪欲是所有一切过患的渊源,虽然获得,却根本不会满足。比如,我们手上有一百元,肯定觉得不够,需要一千元;有了一千元,也不会满足,需要一万元、百千万元,根本不会有满足之时。在增长财富、满足贪欲的过程中,只会令我们变得更加悭吝,并且引来敌人、盗贼等等,而自己所拥有的这些都会被对方夺取走。
当我们没有修持正法,辛勤地累积世间法的时候,已经与解脱道背道而驰了。这就是贪欲引起的诸多过患,是圣者呵责之处。
凡夫同伴生性恶劣,所作所为不知酬恩报德,难以令其满足。
在友伴方面,我们一定要细加辨别。比如有些恶友,对他的任何恩德、为他所做的任何好事,他根本不会有满足或者感恩的时候,只会觉得还需要更多的帮助等等。
结交嫉妒之友后障碍善法,恒常周旋于意义微小的放逸之事,无论如何努力都没有实际价值。
如果结交了嫉妒心非常强的友伴,比如当别人取胜,他却迅猛生起“不能胜过我”的嫉妒心,此时会障碍善法。他们的心和行为都是缘于非常琐碎无义的放逸之事,与解脱法没有任何关系,对于这些无有任何实义的放逸之事,我们也需要断除。
要降伏的怨敌无穷无尽,要养护的亲人也无量无边,故而需要舍弃指望亲友的散乱。
我们都知道,如果与一个怨敌产生矛盾,即便胜了,还会有更多的怨敌涌出。杀了五个怨敌,会有十个人来复仇。所以说要降伏的怨敌是无穷无尽的。
要养护的亲人也无量无边,这也是另一个我们需要舍弃的禅定的违品。
寂静的山野林间是往昔诸佛菩萨们获得寂乐之处,远隔喧嚣嘈杂、无有耕作买卖、弃离庸凡友伴、鸟兽相伴快乐逍遥、作为苦行食粮的清水树叶举手可得、觉性自然清明、禅定无勤增长、挣脱亲冤贪嗔的罗网,如是具备诸多功德。
如果断除所有上述应舍弃处,去往寂静的山野林涧修法,会获得什么利益呢?
寂静林涧是所有诸佛菩萨的禅修之地,是能够获得寂乐之处。那里远离众人的是非嘈杂,没有耕作买卖,远离庸凡的友伴,山清水秀,鸟兽相伴,非常快乐逍遥。在寂静处,对于衣食受用的要求有限,喝一点清水、享用一些树叶果实,就可以过活。
在这个过程中,会非常欢喜善法,“觉性自然清明、禅定无勤增长”。此时对于亲方和敌方的贪嗔之处,也已全部都远离、挣脱了。
因此,去往寂静处会有如是的功德,善法会不断增长,正是可以修行之时,应该好好来修持。
《月灯经》中曾讲,且不说真实前往这样的寂静处修行,仅仅是思维寂静处的功德而向彼迈七步,其功德就已胜过恒河沙劫中供养十方一切佛,是故应该在这样的寂静山谷中或者禅堂中身语寂静作修持。
如果无法去往依止功德如是巨大的寂静之处修行,只是思维寂静处的功德,并朝其方向迈进七步,功德就已经超胜恒河沙劫中供养恒河沙佛的功德。
因此,如果能够依止寂静处修行,就应该如是依止修行;如果无法办到,就在自己的清静禅堂之中进行身语的寂静,以此种形式做修持。
真实禅定分:凡夫行静虑、义分别静虑、缘真如善静虑
凡夫行静虑:
因为贪爱“乐”“明”“无念”的觉受而追求这些感受,具备贪执领受之味。这种禅定是凡夫行静虑。
凡夫人在修行过程中会有相似的禅定,自以为真实,然则并非正确的禅定。或者会有“乐”受出现,感觉身心特别轻快,若执著于乐受,下次打坐还想趋入,此即属于凡夫行静虑;或者在整个打坐修禅的过程中,念头丝毫不起,处于“无记”状态,若是感觉此种状态非常好,以后还想追求进入,亦属于凡夫行静虑。如是不正确的静虑应该舍弃。
义分别静虑:
虽然离开了对觉受的耽著,已不再受取禅定之味,但仍然固守着执空对治偏袒的方面而修持。这种禅定是义分别静虑。
义分别静虑比凡夫行静虑要稍微好一点,已经离开了对“乐”“明”“无念”等觉受的耽著,但是还有对空性的执著,认为烦恼是不好的,要用空性对治它,一直处于对空的执著之中,这种是义分别静虑。
缘真如善静虑:
远离执空对治之心识,安住法性无分别的禅定中是缘真如善静虑。
缘真如静虑已去除义分别静虑的空性执著,已经远离了对空、有的执著,处于不执任何一法、无有分别的安住之中。此禅定是缘真如、非常贤善的静虑。
修持正确的禅定,欲求真实缘真如静虑,则离不开身要——毗卢七支坐,即身体的七个要点:
第一、双腿金刚跏趺坐,或者只是盘腿;
第二、双手结定印;
第三、双臂不能夹得太紧,也不要张得太开,保持自然;
第四、保持脊椎正直,身体坐正坐直,不能前倾或者后仰;
第五、下巴要稍微下压、内收一点;
第六、用口呼吸,呼吸时口不能张得太大,只留一小条缝,用嘴巴来呼吸;
第七、眼睛的看式,即眼睛睁开,不能闭合。
如是以毗卢七支坐的方式进行打坐,心里没有任何分别、执著,在此等状态中平等放下,即是静虑度。
益西敦多堪布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://www.mubiezia.com/xgls/6755.html